小儿急性睾丸附件扭转17例诊治体会

2017.06.12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睾丸附件扭转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 年9月收治的17例睾丸附件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取得满意效果。3~6d 痊愈出院。2例行保守治疗,均于15d内治愈出院。
结论 睾丸附件不具备任何生理功能,早期积极手术治疗睾丸附件扭转,有利于睾丸及附睾炎症吸收,可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睾丸附件
 睾丸附件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退化性器官,不具备任何生理功能。因其可以发生扭转造成阴囊肿痛, 在小儿阴囊急症中发病率较高。易误诊为睾丸炎、附睾炎或睾丸扭转。2008年1 月至2012 年9月,我院先后诊治17例睾丸附件扭转,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睾丸附件扭转17例。年龄2岁6个月~14岁,平均9岁。左侧8例,右侧9例。发病时间2 ~48h。17例发病均单侧阴囊睾丸上方疼痛。但疼痛程度不一,以隐痛为主,有时阵发性加剧。行走或下蹲时疼痛加重,无发热。14例(82.3% )为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病, 3例(17.7% )发病前有剧烈运动或外伤病史。入院查体: 患侧阴囊皮肤红肿,阴囊略增大伴触痛,其中睾丸上极与附睾头之间区域触痛明显13例,触及痛性小结节8 例,蓝斑征3例,患侧阴囊抬高试验阴性。17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显示患侧睾丸、附睾血流信号增多及睾丸鞘膜腔可见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12 例,睾丸上极与附睾头之间一类圆形高回声结节13 例,最长直径在0.48 ~1.2cm之间。血常规及尿常规检查正常。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17例患者于入院后6 h内行手术探查,术中鞘膜壁层有不同程度充血增厚,术见睾丸固有鞘膜腔内均有少量暗红色浑浊液体,见睾丸、附睾色泽正常,少数附睾有充血水肿,睾丸附件呈紫黑色。附件位于睾丸上极5 例,附睾头部2例,睾丸与附睾头部间10例,直径在0.5~ 1.3 cm。术中5例可辨认蒂部扭转方向及度数,其中2例逆时针扭转360°,3例顺时针扭转540°。均行睾丸附件切除术。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阴囊疼痛症状术后即缓解,第2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住院时间3~6d,平均5 d。病理检查结果:扭转的附件均出血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2例病程超过48h,B超诊断为睾丸附件扭转,睾丸血运正常的患儿行保守治疗。给予卧床休息、镇静、止痛、抬高阴囊、理疗、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疼痛不适7~10d 后消失,阴囊红肿8~15d 后消退。所有病例随访3月,超声显示扭转的附件均质低回声,周围组织的血流信号恢复至正常,睾丸附睾发育正常,鞘膜积液消失。
 
3  讨论
睾丸附件是胚胎时期副中肾管或中肾管发育过程中的残留结构, 无任何生理功能[1] 。根据附件所在部位不同,将附件分为四种:(1)睾丸附件:位于睾丸上极前面的囊状小体,为中肾管的遗迹,囊内为胶样物或结缔组织,92%的男性可见。(2)附睾附件:位于附睾头部,通常在前面,为一有蒂的囊状小体,囊内含有液体,为中肾小管的残余物,约20%的男性可见。(3)睾丸旁体:又称旁睾,为扁平的白色小体,由一些独立的或群集迂曲小管构成,位于精索远端,亦是中肾小管的残迹。(4)输精管附件:又称迷管,为退化性的迂曲小管,一端是盲端,另一端与睾丸网或附睾相通,位于附睾头或尾部。后两种少见。有报道[2]相关手术中对小儿睾丸附件的探查发现其总的发生率为91.2% ,其中睾丸的附件83.9%,附睾的附件12.9% ,直径一般在0.1~1.0cm之间。附件在鞘膜囊内多有一蒂与正常组织相连,附件随蒂旋转易发生扭转,一旦扭转就成为阴囊急症之一。睾丸附件扭转多发生在7 ~ 13 岁,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很多作者认为解剖异常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而剧烈运动或直接暴力是外在因素。本组4例(23.5%)有剧烈运动和直接暴力损伤史,阴囊肿痛发生时间为剧烈运动或暴力损伤后1~24h内,其余发病均无明显诱因。
本病的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突发阴囊疼痛,附件扭转后继发的局部无菌性炎症弥漫至附睾、睾丸和阴囊皮肤,鞘膜腔出现反应性积液,阴囊皮肤呈红肿等急性炎症表现,睾丸附件扭转在临床上需与睾丸扭转、急性睾丸附睾炎相鉴别。睾丸附件扭转的主要症状为突发阴囊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及下腹部,但疼痛一般不太剧烈;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低热等不及睾丸扭转显著,查体阴囊皮肤有轻度红肿,睾丸与精索关系正常,睾丸的位置正常;有时在睾丸上极可触到小结节,其上方压痛显著,有时可继发鞘膜积液,透光试验可发现黑色小体。睾丸扭转为突发性持续阴囊剧烈疼痛,疼痛亦多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疼痛不能忍受,患侧阴囊红肿,同时睾丸呈横位,阴囊抬高试验阳性,但绝大多数病例因就诊时阴囊、睾丸触痛明显而无从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睾丸附件扭转的首选辅助检查,其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睾丸上极与附睾头间及两者周缘区的类圆形结节,早期回声增高,慢性期回声减低,附件周围血供增加,呈“花环状”[3],睾丸附睾肿大且血流增多,本组患者的患侧阴囊彩超声像图变化与此特点相符合。因此,青春前期儿童突发阴囊疼痛症状时,如具有如下特点可以诊断为睾丸附件扭转: ①以附睾头为中心的阴囊红肿、触痛; ②阴囊上方蓝斑征或睾丸上极可及触痛性小结节; ③彩超检查显示睾丸上极与附睾头间及两者周缘区出现类圆形高或低回声非均质结节,附件周围血供增加,患侧附睾头肿大,睾丸附睾血流信号增多; 其中彩超的特征性变化为必备条件。而睾丸扭转表现为阴囊抬高试验阳性,彩超显示睾丸血流减少或消失,且精索呈“漩涡征”或“线团征”改变[4],二者比较容易鉴别。
对睾丸附件扭转的治疗,有人认为附件无生理功能,扭转坏死后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主张采取保守治疗,一般采用包括抬高阴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炎止痛为主的对症治疗。诊断不确定时,尤其是不能除外睾丸扭转时应手术探察。本组15例手术患儿,均在术后1周内痊愈,相对保守病例,疗程多在2周,且阴囊内炎性结节完全吸收软化在4周以上。通过本组观察及复习文献资料,作者认为:(1)睾丸附件系胚胎发育的残余结构,不具有任何生理功能,睾丸附件扭转坏死后虽无严重并发症,但坏死附件溶解和被吸收需相当长时间, 患儿症状及体征改善缓慢,且附件扭转坏死后致鞘膜内炎症反应,腔内压力增加,造成附睾血供障碍,引起附睾继发性炎症,导致附睾管阻塞,最终影响附睾功能。(2)手术切除附件及早引流鞘膜腔内炎性渗液,,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症状消失快,并可防止睾丸扭转的漏诊,,病程缩短,患儿痛苦小,故主张及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 1 ]  黄澄如. 小儿泌尿外科学[ M] .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3 - 234.
[ 2 ] 周彦,刘锦文,咸华. 相关手术中对小儿睾丸附件的探查及其
临床意义[ J ].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1, 21 (03) : 271-273.
[ 3 ] Yang DM,Lim JW,Kim JE,et al. Torsed appendix testis: Gray
scale and color Doppler sonographic findings compared with normal
appendix testis. J Ultrasound Med,2005,24(1) : 87-91.
[ 4 ]  吴刚,范闽延,袁建军,等.精索形态声像图在睾丸扭转
诊断中的价值.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5(6):45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