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疗感冒后咳嗽临床感悟

2017.06.12点击:
“感冒”是常见病、易患病,然感冒易患不易治,尤感冒后咳嗽难治。咳嗽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以是一个病名。感冒后咳嗽以咳嗽为主症,且外邪未尽,故属咳嗽之外感咳嗽范畴。“咳嗽”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对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证型、治疗及转归等作了较系统论述。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1]。陈钢老师在治疗感冒后咳嗽时除注重祛邪利肺、辨证论治外,更重视保持肺气运行的通畅。老师将保持肺气运行通畅这一观点具体运用于其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享如下:
感冒后咳嗽是六淫外邪从肌肤皮毛、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外邪未尽,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肺气上逆所致。故治疗上遵从祛邪利肺的原则,结合病邪性质辩证论治。肺主气、主宣降,且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要使肺之宣降功能恢复正常、气机运行通畅,还需保证肺之气机运行的“道路”通畅,此“道路”即肺上主气道、咽喉、口鼻,下与大肠相表里。只有此“道路”通畅,肺之气机才能沿“道路”正常运行不发生逆乱而致咳嗽。故陈老师不仅重视祛邪利肺,宣降肺气,而且注重通畅肺之气机运行的“道路”,再结合三因制宜,用药独特,疗效佳。
1.通畅“道路”
1.1肺合皮毛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2]。故需解表以祛六淫邪气,盖表邪散则有利于肺气宣发。用药时辨证施治,若风邪较甚,予荆芥、防风之类;若风热较甚,予牛蒡子、薄荷之类;若在秋冬,表寒较甚,予散寒力强之麻黄,但麻黄量宜轻,且加适量黄芩制约其发汗之力,使其发挥解表散寒之功,且因现代环境“温室效应”日渐明显,黄芩还可防止麻黄温而太过而化热之弊。
1.2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肺主呼吸,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都要经过鼻、咽喉、气道、肺,故需保持鼻、咽喉、气道的通畅—通鼻窍、利咽喉。通鼻窍选用苍耳子、辛夷花、细辛,若热象较甚选用白芷;利咽喉选用射干、青果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生津,以及用甘草桔梗汤利咽解毒,且能宣肺。
1.3肺与大肠相表里
    手太阴肺经属肺,下络大肠。大肠主降,然大肠主降的功能正常又与肺之肃降功能正常密切相关。当肺主宣降功能失调,在上则可表现为气机不利而咳嗽、咳痰、甚至胸闷喘息,在下则咳表现为大肠功能失调而出现便秘或泄泻。苦杏仁一药味苦能降泄肺气,又略兼宣肺之功,还可润肠通便。此药与解表散邪宣发肺气的药配合,一宣一降,调理气机,盖邪去气顺则咳易止。
2.病案举例
张某,男,81岁,2012.11.24初诊,一周前因受凉后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药物不详)后畏寒发热等症有所好转,现咳嗽4天,咽痒即咳,咽痛,咯少量白色泡沫痰,痰中稍夹黄色痰液,胸闷气紧,上楼不觉累,畏寒发热不明显,双下肢无水肿,纳眠可,小便调,大便2日1次,舌红苔薄黄稍腻,脉浮数。
诊断:咳嗽—风寒犯肺证
处方:苦杏仁15g 苏叶10g 黄芩18g 射干18g 青果15g 玄参15g 麦冬15g     蝉蜕12g 浙贝母30g 芦根30g 葶苈子30g 紫菀30g 款冬花15g 桔梗15g 生甘草12g 赤芍20g 莱菔子30g(3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一次150ml。3日后电话随访,患者欣然诉诸症痊愈。
方义分析:方中用苦杏仁、苏叶宣降肺气,且苦杏仁可助通便,用射干、青果、玄参、蝉蜕、桔梗、甘草利咽开音,祛痰止咳止痒,用赤芍可凉血利咽治疗咽痛,黄芩可清肺热,浙贝母清化热痰[3],用芦根、葶苈子清肺祛痰[3],泻肺平喘[3],紫菀、款冬花止咳,莱菔子降气化痰,使邪气随大便而出。
综上所述,感冒后咳嗽经久不愈,乃是由邪气未尽,肺之气机不畅所致。临床上治疗感冒后咳嗽时,除了想到祛邪气,利肺气、辨证施治外,还要注意肺之气机运行的通道是否通畅,只有“道路”通畅,邪气才有出路、肺气才能沿“道路”正常运行而发挥其主宣降的功能。同时,在治疗时还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0.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田代华整理.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
3.张廷模.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93,263,277.